《怀柔百村史话》——三 道 窝 铺

      三道窝铺在长哨营乡的辖村中可算是最偏僻的一个了。因为这个村子及其所属自然村,呈带状分散聚落在长哨营西北老沟最深处。

      老沟主沟呈西北——西南走向。沟谷自上游“西沟”至下游汤河交汇点约12公里。主沟龙潭沟以下,与各支沟相汇之地,聚落着老虎沟门、窑台沟门、头道窝铺、上孟营、七道河、兰营等村,上游的沟谷山地尽属三道窝铺村域。

      老沟之名的确很老,清初,这里曾是满族人的山场,“老”在满语中意为“金”,所谓的老沟,是满汉合璧的地名——“金沟”。作为一个意愿型的地名,人们所祈望的当然是金银满谷、户户富裕。然而,由村名“窝铺”可知,地处“金沟”最里面的三道窝铺,在数百年里并不富裕。

      三道窝铺的成村

      窝铺,是临时支搭以避风雨、供人息宿的棚子,亦称“窝棚”。

      从旧地图中可以看出,自老沟下游入汤河交汇点,上溯至沟顶宁家村的十几个村子中,依次就有窝沟门、头道窝铺、窑台沟门、二道窝铺、三道窝铺、四道窝铺等地名。据宁家村宁瑞老人说,宁家村早先就叫“五道窝铺”,西沟里村曾名“老窝铺西沟里”。

      老沟自沟口之地的“窝沟门”,一直到最上端的五道窝铺(宁家村),俨然就是“窝铺一条沟”或是“一条窝铺带”。今天的三道窝铺村,地处沟谷中上段,而且是众多“窝铺”中较大的民居聚落片。

      明代以前,三道窝铺一带虽有人行马践,但少人定居。明末至清康熙初年,朝廷将汤河川上游两岸山地或划归内务府旗庄(营)管理,或划拨为官军兵丁养生地。远处的瘠薄山地由汉民耕种,称之“民地”。按照清初政策,关内民众绝不能出关,所以尽管此地山场广阔,多数沟谷台地一直荒落;三道窝铺所在老沟深处,更是人迹罕至。

      至康熙中期,八旗贵族在关内几乎圈尽所有民地,但仍嫌不足。康熙九年,内务府汉军镶黄旗、正黄旗、正白旗三旗所裁官兵携眷从原圈地出口。雍正二年,谕令京城熟谙农务无恒产的满洲、蒙古庄丁出口屯田。至此,汤河川两岸逐渐形成了满族聚居地。康熙、雍正年间,华北遭遇连年水旱之灾,一些山东、河北、河南灾民冒死违令出关谋生。河北以及京畿地区的大量农民因土地悉数被圈占,不得已翻山越岭私自进山以寻活路。至乾隆中期,失地或受灾的关内农民大量出塞。为防“民变”,乾隆三十九年,朝廷谕令:对赴口外就亲觅食者,不必强为阻留。自此,很多关内贫民陆续来到汤河口、白河湾择地定居。三道窝铺所在的老沟内,所有村户基本都是此时迁徙而来。如此算来,三道窝铺等村已有240余年的历史了。

      三道窝铺成村过程

      清雍乾时期,由于长城关外不再是皇家禁地,关内贫民开始陆续出关“讨生计”。那些易于垦植的河滩、丘陵缓坡已有先来者占据,后来者只能选择深沟谷地。

      最早进长哨营老沟深处开垦定居者是“头道窝铺”的先民。他们在沟岸台地刈草伐木,在山岩下或台地上,以木草葛藤搭建窝铺为栖身之所。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积年累月刨土砌阶,种蔬播谷。为扩展生存之地,人们不得不割荆伐树,渐而发现砌窑烧炭是个不错的营生。结果,人们三五家搭伙,合力砌筑炭窑,砍伐树木烧炭出卖。其荆条则可编筐织篓,除了自用,亦可换钱。几年后,随着生活渐有起色,人们盖了房屋,建了畜棚。鸡埘羊圈、碾磨水井逐渐齐备。至此,村庄形成。毕竟人们定居始于“窝铺”,村人便以习称的窝铺为聚居地之名了。

      随着关外贫民不断进沟,蛮荒的山谷渐渐向深处推进,一座座炭窑、一片片窝铺向沟里延展,仅二三十年,沟谷就被开垦成宜居之地,渐而沟内形成了十几处民居聚落片。久之,人们便按顺序将这些聚落片依次称为头道、二道、三道、四道窝铺。而这些“窝铺村”多是以合伙开窑烧炭为主营,所烧制的木炭都是装入筐篓背到沟口出售。那些炭贩驼队多集于沟口之地,渐而就出现了“窑台沟门村”。

      最早来三道窝铺的是山东王姓家族。当初,出关的王姓家族有两支,另一支已于此前在卜营落脚。据村民王振义介绍,其家族姓氏排辈为“仁德福殿振九州,荣华富贵誉满堂”。但最初的辈分字已经忘却,到现在本应排到“富”字,可现代晚辈早已不按辈分字取名了。今年73岁的王振义是第九代,按20年为一代前推,王姓先民应是清乾隆中期出关至此。

      属于三道窝铺宁家村(曾名五道窝铺)的宁姓家族、四道窝铺的刘姓,都是在道光初年由关内密云迁此。清初,密云大部分土地都被圈占为皇粮庄或作为份地划拨给八旗驻防官兵,民人瞬间失地。这些民人多是明代山西移民的后代,到清代又遇到土地兼并,人们不得已逃荒到关外的深山老沟。西沟的李姓,西沟门、西沟里的王姓,二道窝铺的白姓都是清代前期的山东移民。而二道窝铺、西沟门、三道窝铺、宁家村等村的满族住户,则是“熟谙农务,无恒产的满洲庄丁”,因生活贫困而迁入的。

      三道窝铺及所属自然村成村过程较漫长。在一个多世纪里,三道窝铺的先民们,以窝铺和炭窑为依托,以坚忍不拔的精神,在蛮荒沟谷开辟了一方人间热土。

      三道窝铺的归属变化

      清康熙中期,朝廷在汤河口设立“西河巡检司”,三道窝铺村在其管辖之内。乾隆四十三年,三道窝铺及老沟内的村庄归属滦平县下“虎什哈汛”管理。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,三道窝铺辖入滦平县西路第四区。民国二年至十八年,汤河口一带划入滦平第五警区,区分所驻地在汤河口。三道窝铺为五区“七道河牌”辖村;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八年,三道窝铺属于第六区七道河乡。

      1940年6月,中共平北地委建立丰(宁)滦(平)密(云)联合县委、县政府,下设16个区。老沟门及三道窝铺为第13区辖村。1945年8月,日本投降,8月21日,热西地委决定成立西滦平县,县政府驻地为古洞沟。三道窝铺及邻村辖入西滦平县长哨营区。1947年底,东、西滦平合并,三道窝铺随长哨营属入其第9区。

      1933年至1945年的日伪时期,滦平县设6个“保”,编甲78个。6个保内设6个警察区,第6警署设在汤河口。三道窝铺村属于七道河甲三道窝铺牌。

      1947年,汤河口、七道河等地属解放区中共四海县。新中国建立后的1951年,四海县撤销。长哨营、汤河口区,再次划入滦平县。1952年7月1日,汤河口、长哨营两区,划归怀柔县管辖。汤河口列为怀柔第6区,长哨营列为第7区。至此,三道窝铺以及老沟一线的村落随之归入怀柔县。1956年设七道河乡,三道窝铺在其内。1958年划入长哨营乡,同年改属钢铁公社。1960年,属七道河管理区。1961年属七道河公社,1983年改乡。是年,三道窝铺设村委会,辖三道窝铺、宁家村、西沟里、西沟门、西沟、大北沟、二道窝铺、龙潭沟、老虎沟门、四道窝铺、东沟11个自然村。当时全村110户、388人,其中满族81人,村域面积近19平方公里。1984年,再改七道河为满族乡。1998年,七道河满族乡和长哨营乡合并设立长哨营满族乡。自此,三道窝村辖入长哨营满族乡。

      在近年的新农村改造中,自三道窝铺以上的西沟、宁家村等

      6个自然村已逐渐搬迁至三道窝铺,三道窝铺的新村建设竣工在即。

      艰难屈辱与新生

      三道窝铺先民,从最初入住老沟到1949年,历经了170年。在这漫长岁月里,他们经历了披荆斩棘、刀耕火种的艰难,饱受了土匪、日寇的暴虐。

      在清代,人们在开坡田、烧木炭、搭窝铺、葺房屋等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中,历尽了艰难。在炭捐、亩税的压力下,不得不把一篓篓木炭、一石石小米背送到汤河口税课所。面对一拨拨土匪的刀枪火把,不得不把煮熟的猪羊送到宁家村后山梁的匪巢。在日寇集家并村的日子里,三道窝铺村后的围子墙扩修到了北山坡,从沟口到沟顶所有村户都被赶进了“人圈”。两三年里,刚脱离窝铺不久的村民们,不得不再次在围子里蜷身于筛风纳雨的“窝棚”。驻汤河口的日伪军、伪警署恶警、甲长、牌长、什长们几乎隔日而至,以清乡、剿共为名,进村“号猪、号羊、号鸡”或催粮要草。据宁瑞老人回忆,1942年立春,他家仅有的一头七八十斤的猪被“挂号登记”。无奈,第二天一大早,宁瑞的老父亲就赶着“号猪”出门送猪。因路远,到汤河口日军驻地时已近中午,一个清乡队长大发雷霆,对着宁老人大骂道:“都他妈晌午了,煺猪水烧开好几遍了!”宁老人解释说,三四十里地,猪走得慢。说话间,一个日军伍长吼叫着窜了过来,一拳就把宁老人打倒,随后就是踢踹。一个烧火的当地人见状,一边大声斥责宁老人,一边向那个伍长求情,那日军才悻悻罢手。在日伪最猖獗的几年里,三道窝铺村民不但经常被摊工派役,还要轮番定时为汤河口警备队送草料、送柴炭,稍有延迟便遭打骂。

      1945年8月,日本投降。国民党先遣队占领了汤河口,并设乡设甲组织伙会。伙会曾两次进入老沟进行所谓的保安防共,经常到三道窝铺搜查,就连最偏僻的仅有一户人家的西沟门都查了

      个遍。伙会进村妇孺颤惧,鸡犬不宁。入秋,解放军攻打汤河口,消灭了先遣队和伙会武装,中共滦平县委开始在汤河口建立人民政权。1946年12月,中共滦平县委以及县支队暂时撤出汤河口。第二年,中共热西地委将汤河口及附近地区划入中共四海县,从此,包括三道窝铺老沟在内的汤河口、七道河一带成了解放区的“巩固区”。

      1947年初到1948年底,三道窝铺上下各村出现了支援子弟兵的热潮。农会、妇救会、抗勤会、识字班等组织纷纷建立。村民王殿启、彭大亮、彭大林、李军等20多人参加了四海县担架队,参加了十几次抬运伤员行动,每次都是三五天。王殿启鞋子磨烂了,跑丢了,就光着脚在山道上抬送伤员,他不顾双脚被尖石荆棘扎得血肉模糊,以山民固有的诚信与坚韧,咬紧牙关平稳地抬着受伤子弟兵,走了数十里崎岖山道,圆满完成了任务。村妇救会积极组织妇女日夜为部队赶做军鞋。三道窝铺村的李才、李德、刘树宣、李占山、刘普、王久如、马瑞方等20多人响应县委号召,积极参加了解放军,他们在小汤山和宣化战斗中立下了功勋。更不能忘记的是,抗战时期,三道窝铺的孟景春、王友德、霍万歧参加八路军,在抗日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

      回顾三道窝铺240余年历史,那些勤劳、厚道、坚韧的三道窝铺先民们,用他们的汗水荡涤了老沟千年的蛮荒。在封建和军阀时期,他们的后代以无比的艰辛繁荣了一方水土。在抗战以及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,他们的子孙更是以家国情怀,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,他们的后辈以主人的担当,为今天的繁荣夯实了基础。而在改革开放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,三道窝铺的新一代,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正信心十足地建设着美好的山谷花园。

      眼下,三道窝铺新农村建设工程就要竣工了,那一处处宽敞的院落、一座座充满阳光的新屋在白云绿谷间,正昭示着文明、富裕、祥和的现代新村即将诞生在昔日的穷乡僻壤。

   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
    北京市怀柔城区府前街15号 邮编:101400 E-mail:www@bjhr.gov.cn
    怀柔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浏览器建议使用IE9及以上版本以达到最佳浏览效果
    京公网安备 11011602000544号
    ICP备案编号:京ICP备 15059423号
    中科汇联承办,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,portal门户,舆情监测,搜索引擎,政府门户,信息公开,电子政务